当前位置: 首页 -> 劳动测评

湖南将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家务情况将记入综合素质档案

发布时间:2021-11-03 09:11:15 作者:admin 来源:潇湘晨报

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存在的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现象,以及部分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情况,日前,湖南省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强调要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覆盖,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进行了整体设计。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分学段课程设置,对中小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做出的不同的要求。



事实上,长沙一些学校已经行动了起来。112日,潇湘晨报记者从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福区高源小学等学校获悉了他们独具特色的劳动实践。



学校开垦土地给小学生“承包”种菜



《实施意见》中称,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低年级注重劳动意识启蒙教育,以日常生活自理、班级集体劳动、简单手工制作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小学中高年级注重卫生、劳动习惯养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



开福区高源小学开辟了一块专门的活动基地。校长陈宏介绍,学校通过合理规划,将后操场环形跑道周围的荒地进行清理,通过现场勘测制图、挖机翻土、砌砖划分,将东侧荒地开垦成35块菜地,其中5块为教师课用地,剩余30块由各班分别承包5块。



学生签署合同申领,小组自行种植蔬菜并进行日常打理;将西侧开垦为玉米地;将北侧开垦为果林。菜地里种上了黄瓜、茄子、辣椒、空心菜、红薯尖、毛豆、玉米、秋葵、西瓜等作物,每当自己班上的菜地收获满满时,班主任便会组织孩子们采收、清洗、制作、平分,然后在班会课上进行收获分享。陈宏表示,“接下来,学校也会优化师资力量,打造一支拿得了粉笔、挥得动锄头的优秀田园教师队伍。”

《实施意见》同时规定,初中阶段要注重增加劳动知识与技能,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普通高中注重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与创新实践。



职院劳动教育是公共必修课



对于职业院校,则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程。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开设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注重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校内外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不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理论课集中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以16+1的学时进行授课,共计2个学分。



学院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性劳动。各二级学院的德育基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社会公益劳动:如机电工程学院与马坡岭小学“大手牵小手”系列活动;信息学院与开福区敬老院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顶岗实习采取学校集中推荐安排、实习单位选用和个人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相结合。各二级学院代表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成立顶岗实习合作管理机构,成员由各教学学院负责人,实训管理处、教务处、校方实习指导教师、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生产部门负责人、企业方实习指导教师等组成。合作管理机构负责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共同评价学生实习成绩。

《实施方案》同时要求,要严格遵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有关规定,不得借劳动名义违规组织学生实习实训。



大学生调研红色生态环境,绘制“绿地图”



普通高等学校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也可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



今年6月,长沙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轻化工程专业、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长沙市烈士公园进行生态环境调研实践活动,他们对烈士公园及河岸区域的建筑、动植物成长状况、红色文化等项目进行调研,旨在引导大家关注红色景点生态环境,保护红色生态环境。

学生们分为两条路线对烈士公园园区、浏阳河出水口至浏阳河大桥沿河地带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重点记录河流、道路、植被、动物及主要建筑物等,增加指南针、道路、生物等信息以方便市民识图,根据干道当场记录植被的方式收集信息并检查是否有重要的地物遗漏。经过资料的整合,调研结果最终转化为一张完整的绿地图。

此外,《实施意见》还要求高校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造性劳动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培育公共服务意识。



学生做家务情况要按年度记入综合素质档案



《实施意见》指出,占主导作用的学校要开足开好劳动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以体力劳动为主,课外劳动时间占劳动课程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二;家庭是基础,家长要强化孩子的劳动意识,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支持孩子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社会资源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共同参与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开放实践场所,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条件。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